bat365中文官方网站

【书评】栖居网络空间的新民俗

2023年06月05日 09:01:46 作者:欧阳雪芹 来源:《 中华读书报 》( 2023年05月31日 20 版) 审核:

   《生活数字化与网络民俗》,徐国源等著,苏州大学出版社2022年12月,78.00元

■欧阳雪芹

  生活数字化时代,传统的民俗文化除在社会生活中传播传承外,还转移到了互联网空间,生成了大量带有网络专属特征的民俗新形式,如:网络民俗艺术、网络民间文学、网络节庆与祭祀等。这些依托互联网生成的大量新型民俗事象虽然保留了传统民俗的“种”的基因,但也反映出数字化传播所带来的诸多衍变,且已蜕变为栖居网络空间的新民俗。《生活数字化与网络民俗》一书基于互联网时代民俗文化传播和传承出现的新变化,分析生活数字化与网络“再习俗化”进程,探讨网络民俗的新特征、新形态和新机制,系统而深入研究“网络民俗”这一新生长点,拓展了国内民俗学研究新领域,提出了网络民俗研究的“概念性框架”,探讨了民俗文化传承、保护和利用问题,无疑是我国网络民俗研究力作,对我国民俗学、文化学、传播学等研究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。

  其一,拓宽了国内民俗学研究新领域。与西方国家“后民俗”研究日趋主流、煌煌勃兴的状况形成鲜明比照,我国一些学者虽然也开始将网络民俗纳入研究视野,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,但这些成果或全面描述但缺乏理论关照,或重视理论关照但仅局限于某一民俗文化事象的研究,对此进行理性梳理和实证性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几乎还是空白。此种相对“冷寂”的研究状况,与网络上大量涌现的活态民俗现象形成鲜明对比。《生活数字化与网络民俗》敏锐地注意到了生活数字化时代传统民俗文化的衍变,首次系统研究了网络栖居与俗民关系重建、网络空间的“再习俗化”、数字时代民俗文化活态传承与保护等问题,创造性提出了“转生型”“再生型”网络新民俗概念,这些颇具前瞻性的研究为数字化时代的“后民俗学”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,对新时代民俗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示范意义。

  其二,提出了网络民俗研究的“概念性框架”。数字化传播时代,网上栖居已生成新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模式,也使各种民俗现象依托互联网平台不断产生并迅速传播。鉴于数字时代民俗文化出现的新变化,该书对从“俗民”到“网民”,从线下到线上,从传统到新语境等网络民俗所包含的三个关键因素——网民、网络、新民俗等民俗衍变进行研究,对“俗民”到“网民”身份如何变化、习俗生产传播环境怎样更替、如何影响社会惯习革新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回答,形成了网络民俗研究的总体学术思路,即通过对互联网传播结构的分析,描绘出技术嵌入社会系统的过程,将民俗实践活动放置回社会文化的整体性语境中予以观照,考察网络民俗之于民俗研究领域的影响和意义。同时,还带着鲜明的问题意识,透过对大量网络民俗事象的深度分析,生成网络民俗研究的问题域和理论话语,形成多维度的学术思考。在众多问题的引导下,该书形成数字化时代网络民俗研究的“概念性框架”:网络空间的社群化现象、网络空间的再“习俗化”“互联网+型”民俗、“转生型”民俗、“再生型”民俗等网络民俗研究的学理逻辑和问题意识。

  其三,注重实践研究,深入探讨了民俗文化传承、保护和利用问题。为实现民俗文化研究与实践的同频共振,该书第七章“互联网时代民俗文化活态传承与保护”,对民俗文化的价值确证进行分析,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新生、民俗文化的互联网应用、民俗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等提出了保护与利用、传承与发展以及加强网络民俗新媒体传播的发展思路,并对网络民俗如何助力民俗旅游、民俗文化产业升级、民俗创意产业激活等给出了对策,这些对策对网络时代民俗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。

  《生活数字化与网络民俗》的出版对网络民俗的研究与实践无疑具有多方面的价值。从学科建设方面看,该书聚焦网络民俗的“元问题”,研究互联网时代民俗学产生的新议题,拓展了原有的民俗学研究方向、范式和内容,并做出整体性观照,为数字化时代的民俗学理论建设、学科发展提供新思路、新方案。从学术研究与现实互动的角度看,该书的研究将加深人们对互联网时代民俗文化的认知,回应民俗文化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,拓展民俗文化的现实服务功能,推动民俗文化资源观的形成,直接或间接地助力现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,为政府制定文化政策和文化传承创新提供理论指导。


分享到:
bat365中文官方网站